第一百八十五章 把学说束之高阁(1/2)
作品:《一统天下从投降开始》汪过脸上浮现出一抹喜色。
学宫可以建。不但要建,而且得建设在海国都城中!
汪过必须时时刻刻,去把握这些士子们的动态,从而把他们优秀的思想给摘出去,大胆起用一些在历史上没什么存在感的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没什么存在感的学,自学诞生就被各路诸侯嫌弃的学,才能指引着海国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于是自然而然,这件事就交给商央去办了。
只是这个学宫,起名字的时候,汪过还耍了一个心眼。
依然叫做“稷下学宫”。
这下商央就不懂了。
“我王,您既然要把学宫开在海国都城这里,那为什么非要用‘稷下’这个地名?”
汪过板起脸,道:“咱们海国有什么出名的地方?不拿‘稷下’做幌子,他们这些贤才流落在海国的民间怎么办?”
没办法,虽然把这么一堆贤才召集起来,不知道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思想火花。
但是再怎么碰撞,也是思想上的事儿。
只要别有什么人流落民间,去启发民智就行了。
毕竟,按照现实世界中,西方两位大胡子的法,英雄人物只能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作用。
所以他们这些士子再怎么折腾,是改变不了海国的整体大局面的。
而如果有了漏网之鱼,让他们去启发民智去聊话,万一就成了本朝太祖的那样,一下让汪过陷入了人民战争中,那海国想迅速完蛋,就比较困难了。
所以汪过要以“稷下”做个幌子,把散落在民间的大佬,都召集起来给他们好吃好喝招待着,免得一个个在下面惹事儿。
“可是我王,我们都城就算没什么好东西,也不该用‘稷下’的名号啊。”商央有点无奈的挠了挠头发,“咱们一‘稷下’,他们肯定以为不输于齐国都城的那繁华之处。”
“结果到了咱们这里,这些士子若是一看,所谓的‘稷下’,就是这么一副破败的景象,难免不会对海国心灰意冷啊!”
汪过笑了。
心灰意冷?
寡人要的就是你这个心灰意冷!
“如果谁对海国心灰意冷的话,就把他们遣返回他们老家去。”汪过道。
毕竟,如今的战国局势,平白无故不让士子们进入海国,是不符合普遍情况的。同时,系统也会禁止这种过度行使权力的行为。
但是有了这个心灰意冷的理由之后,汪过就可以对他们进行驱逐了。
毕竟,你都对海国没什么信心了,还留在海国,是想做间谍么?
这个维护安全的理由摆出来,系统也不能什么,只能认可了汪过这种做法。
所以汪过这样一来,稍微拐了一个弯,就可以把一些士子给遣送回去了。
等到学宫建立起来以后,对海国有极大尊崇、藏匿于民间的士子,都被汪过抓出来牢牢看住;而因为这个假的“稷下”,而觉得海国只是徒有其表、对海国彻底失望的士子们,正好给了汪过一个把他们踢出去的理由。
这样下来,诸子百家走的走,留下的也被学宫束之高阁,只能做纯粹的思想碰撞了。
这对于汪过来,岂不是好事一桩?
“丞相不必多言,在名称和整体思路上,只按照寡人吩咐的来办即可。至于建设稷下学宫这些繁杂事情,就全部交给你掌握了。”
……
商央一脸懵逼的退了出去。
王上又把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就海国都城这么个破地方,还要建一个号称“稷下”的学宫!
这也太假了吧,不怕那些士子失望,而离开海国么?
商央重重叹了口气。
他心里知道,王上这般做,肯定有作为君王的考虑,肯定是看到了自己没看到的地方,才故意这般安排,提醒自己。
但是这样做的用意,又是何在呢?
毫无疑问,王上肯定是想多留下人才,而且是把人才留在都城,留在真正的海国核心。
但是如果生活条件太差,肯定也留不住人才啊。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像颜回一样,可以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状态的。
那么,王上留住人才的底气,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正在商央踌躇之间,蔺不如却是跑了过来,脸上笑呵呵的。
“丞相,我们又发财了!”
商央一愣。“什么发财了?”
蔺不如比划道:“最近我去国库看了看,核对一下账册。突然发现咱们国库,多了好多银子、粮食、兵器还有建筑材料!”
“数量之可观,恐怕能顶上原先海国三城几十年的赋税!即使算上如今海国扩张后150多座城市的领土,那也足够相当于一年多的赋税了!”
“有了这笔钱和物资,我们海国就可以连轴运行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统天下从投降开始 最新章节第一百八十五章 把学说束之高阁,网址:http://www.77gp.net/162/16237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