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一份惊喜(1/2)
作品:《官道亨通》在韩非的安排下,三个月后,东升就在北京见到了韩非的研究生导师徐教授。徐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常去国外参加学术研究会,在国内外很有名气,最近刚从德国回来。
韩非带了东升去家里拜访。徐教授见到东升很是热情,直说见到故乡人分外亲切。原来呀,徐教授老家是山东渤海县徐家屯乡的,老家已经没啥亲人了,自从清朝中期,徐教授的祖上来到北京定居,已经好几世了,只听老人说老家是山东的,多少年了,从没回来过。
这些事儿,东升早听韩非说了,徐教授喊他老乡,他并不意外,也是倍感亲切。他给徐教授带了很多土特产,大红枣、孝仙酒、还特意送给了徐教授一副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画。
徐教授看了是爱不释手,感叹着,“早知道故乡是汉孝子的老家,看到这幅画,更使我浮想联翩,家乡的天,家乡的地,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父老乡亲,哎呀,是那么的想亲近,真想回去看看呀。”
“徐教授,不忙时,您就带着家人回去看看吧,我代表家乡的父老乡亲邀请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家乡人民摆脱了贫穷,正在大踏步的奔小康,昔日的荒碱地变成了是绿油油的麦田,往日的土坯屋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还有,家乡的工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立足农业,发展工业,工业强县是我们目标。回去看看吧,徐教授,老家的这块土地上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东升深情地说。
徐教授紧紧的握住东升的手说:“好啊、好啊,回老家是我的梦想,我一定会回去的。”他说着,很是激动,话到正题,又道,“韩非早给我来电话了,这次到国外访问,我抽空专门拜访了我的老朋友史密斯先生,他听了我的介绍,对投资活塞厂很感兴趣,特别是看了你们的资料,当晚就给我回了电话,说很快就回来中国访问、考察。”
“这真是太好了,谢谢您,徐教授,我代表家乡的人民感谢您,”
正说着,一位清秀的老者推门进来,“哎哟,老高呀,快来、快来,我给您介绍,咱老家来人了,他叫高东升,还和您老同姓呢,这是高老,是个老八路,听他说呀,就在你村打过游击来,就是王家桥村,是不是呀?”
“是呀,你是王家桥村的?”高老问。
东升忙向前我握了高老的手,就像见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样吃惊的问,“真的,高老,你在我们村打过游击?”
“是呀,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渤海支队化整为零,分散在你们几个村子里休整,由于叛徒的告密,鬼子调集了五千多人趁着夜晚进行围剿,当我们发现敌人时,四处密密麻麻的全是敌人,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为了掩护渤海县委和后方医院等人员的安全撤离,我们营奉命阻击敌人。等我们赶到小清河北岸时,天刚蒙蒙亮,还未等进入阵地就接上火了,那机枪声啊,就像炒豆子似的响个不停,子弹不停的从耳边飞过,使得人都不敢抬起头来。当时,鬼子的武器好,咱的装备不行啊,最好的是从鬼子手里缴获的三八大盖,子弹还少得可怜,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大刀、长矛,你说怎顶得住,只好边打边退。我带得那个排,武器好些,有几十杆枪,还有边区造的手榴弹,就在最后面,掩护其他连队撤退。
那时的日伪军冲在最前面,也最怕死,咱们这边枪声一响,冲锋号一吹,他们纷纷趴在地上不敢动了,脑袋直往土里藏。鬼子也怕死呀,特别是咱们冲锋号一吹,还以为来了大部队呢,摸不清虚实,畏畏缩缩的也不敢猛追,咱们呢,乘机都撤回来,和敌人摆脱了接触。你们那里有个顾家村,刚撤到那里,还不曾喘口气,敌人的骑兵部队就赶过来了,赶忙阻击。
这时,从龙河洼据点的鬼子也出动了,敌人越来越多,密密麻麻的跟蚂蚁搬家一样,战士们都蒙了,那见过这样的阵势。部队边打边退,一会儿就被打散了,都没命的跑,各跑各的,很难聚拢部队了,还有些老百姓闻声也跟着跑,漫山遍野都是人啊。我是干着急也没办法,边打边退,一直退到你们村边,不幸,腿部被流弹击中了,跑不动了,那时谁也顾不上谁了,你们村边不是有片苇地吗,虽然是冬天,要是细看的话也藏不住人,我还是拖着伤腿躲了进去,藏在枯草丛里,一摸腰间还有颗手榴弹,我就紧紧握在手里,心想,万一被敌人发现了就和他们同归于尽。刚藏好,敌人就追过来了,咱们的人跑得快,敌人也追得快,很快的,大批的敌人就追过去了,并没有停留搜索。也还好,敌人并没有向跟着部队跑的老百姓开枪。敌人过去后一些老百姓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息。
我怕敌人再回来,赶紧组织群众往村里撤。其实,当时我也很纳闷,往日敌人扫荡绝不放过每个村子,这次扫荡却不进村,很使人生疑。当时也顾不得这些了,撤到村里先藏起来再说。进村后才知道我老伴也在村里,当时啊,她在医院工作,是个外科大夫,医院撤退时也被冲散了,因为她还抱着个孩子,所以跑得慢,眼看着敌人过来了,就混在了逃跑的群众里,幸运的是没被敌人认出来。一直藏到下午四点,敌人也没返回来,偷着去打听的的人回来说,敌人撤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道亨通 最新章节第九十六章 一份惊喜,网址:http://www.77gp.net/162/16264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