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1章(上) 对战盖亚(2/5)

作品:《出笼记

争后,产业资本麾下的“膛线步枪”“明275式钢炮”以及“致远系铁甲舰”的一系列工业武器的加持下,取得了胜利。

但“二次靖难”后,当时功高震主的产业派巨头已经不满足在皇权压制下讨生活了。他们随后找到了秦王、潞王一系,搞起了皇室内阁,让这个内阁作为橡皮图章,而是由原先内阁首辅,进行国政总监。

一百年后权力还是回归到了皇族内阁手,朱家完成内部团结,反客为主通过任免自己人掌握政务、军权,以及赦免权,但皇族重新揽权是,也迎来了第一共和制度弊端总暴发。——即类似,大清末期皇族彻底收权迎来暴毙。

…回顾这个埋了百年的坑…

十七世纪,大明传统的帝国体制,开始转为近代化。

近代化初期,工业化打非工业化就是王道。所以在二次靖难中甭管江南金融资本当时发达。没有形成工产业,以及靠着工产业才能维持军事武装,江南“烈火烹油”的放贷典当业一瞬间凋零了。战败后江南以“田亩”“宅邸产”“金融”为支柱的资本产业开始衰落,完全被工业资本收购。苏州诸多名士持有的大量园林一文不值。

17世纪下半叶,南直隶地产在劳动力大幅度贬值后,被当时战胜的工业寡头收购,开始了铁路建设,工厂建设。推进了接下来的的“大扩张”,以及“明廷十五贤王治四海”的时代

由于拖拉机、棉大衣的快速普及,原本难以开发的东北亚,西北,乃至高原,都成为了新兴资本工业集团释放压力的区域(参考主世界美国大西进运动)。

但是大明这个人口泄压过程中,改革是不彻底。

诸贤王在内阁中为了获得声望,对“二次靖难”江南派进行了五次大赦。

所以东林党保持了自己的政冶席位,并在几十年后高举“忠孝礼义信”,在战后扩大文化影响力。

所以17世纪到18世纪虽然共和了百年后,朱明内一支存在极右派系,他们希效法汉朝,建立“仲明”的念头,就一直没有绝过。(孟,仲,季,蜀汉属于季汉。)

但是工业资本集团已经没有了“君臣道德”,可以说自司马懿时代后,光武帝不常有,曹操则是常有!

明廷内极右派想要重建第二明帝国的想法和当时的大扩张时期,军工分封出去的地主宗族是靠拢的,都希望在地方上完成“封地秩序”的传承。

但是工业托拉斯集团选出来的政治话事人,则是天然地和资本工业派系之间联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出笼记 最新章节26.01章(上) 对战盖亚,网址:https://www.77gp.net/165/165757/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