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泥巴墙新屋(1/9)

作品:《泥巴墙的记忆

据说我老公唧在经营失败之后,用几十亩农田还债,家里最后就只剩下了几担谷钱。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的好朋友郭木匠建议他搬迁到黄茅尖去。他说黄茅尖那个地方森林茂密,地广人稀,空气清新,除了交通不便这个缺点之外,是个最适宜居住的地方。郭木匠打听到山上有位陈先生想搬迁到到山下来,急于卖掉油茶林,但他的油茶林一直无人问津,如果我老公唧想买,价格一定会非常便宜。有了油茶林,每年就可以榨点茶油出售,虽然要花费点力气,但衣食可以做到无忧。我老公唧在走投无路之际接受了这位朋友的建议。他在这个郭木匠的带领下来到黄茅尖,看到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便产生了楚国时代的魏熹同样的感觉。于是他与这位急于卖掉山林下山的陈先生讨价还价,花几担谷钱买下了一大块油茶林。油茶林就在我们家屋后的山上,丰收的时候可以榨三百多斤茶油。有了可靠的生存资本,我老公唧不再留恋山下那个交通便利之处,决定在黄茅尖山上度过余生了。

01我家祖屋建在半山腰

我老公唧看见这里有很多人家都在黄茅尖的半山腰之中建那种泥巴墙的房子,便也选择在这个半山腰建一个泥巴墙的房子。

我老公唧选择的这个地方依山傍水:

背靠的是黄茅尖北面的主山峰,树木葱茏,春天的时候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十分艳丽,还有大片的皇冠竹子可以采到野生的小竹笋,一条小道垂直而上便可通到魏熹开辟的麻坡和茶园。

屋场旁边有一口三四百年历史的老井,据说是明朝初期周婆婆一家为了生活所需而挖掘出来的。

这口老井的旁边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溪,终年流水潺潺,是整个黄茅尖最大的小溪。小溪的下游有个大王庙,庙宇很小,但一直香火不断。有一年赖叔公家建房的时候看上了庙宇前面的那棵大椆树,便请人锯下来,听说大椆树已经完全锯断,但就是不肯倒下来,后面请游神仙求神拜佛了一番之后才倒。

椆树下面还有一个洗衣服的去处。这里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被岁月磨的光滑滑的,小溪的水流到这里就被村民们用小石头拦截了,形成一个小水坑,我们队的妇女们每天早上都集中在这里洗衣服,把那些脏衣服抹上洗衣粉以后搓洗几下还没干净,就把它铺在石板上拿个檀树棒子狠狠的捶打。

我老公唧对这个有山有水又有邻居的地方本来就十分喜爱,因为迷信,还是花了点小钱,就房屋的朝向请了当地的风水先生看了一看。这位风水先生猜透了我老公唧的心思,看过之后便顺水推舟说了一番好话,说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以发人发家,我老公唧单身汉一个,最喜欢的就是发人发家这句话,决心就下定了。

我老公唧叫郑涤尘,是山下一位叫郑树生的老师的养子,要不少田产,家境殷实。他娶了刘氏但没有生孩子。传说我老公唧生性风流倜傥,对于那些长得水灵的戏子还经常一掷千金,就像今天那些土豪们一样大方。

为了在黄茅尖这个陌生的地方建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老公唧请当地农民从山上砍回来许多杉树,又请来木匠、漆匠、泥匠和附近的劳力帮忙建设,很快就在周氏屋场建起了四间泥木结构的新房子。新房子有卧室有灶屋有吃饭屋还有放农具的房子,厕所和养猪的房子是后来靠山搭建的,非常简易的一个棚子屋,离屋场有三百多米的距离。下雨天,上厕所或者喂猪得戴着斗笠穿着蓑衣过去。

房子建好之后,我公唧就被我老公唧老娭唧收养了,收养的时候我公唧已经十岁了。他们三个人住四间屋,虽然三个人只有一间卧室,我公唧开的是一张临时床,但他一点也不觉得拥挤。这个半山腰上住了二十多户人家,当时我老公唧和我公唧住的这个盖了瓦的泥巴墙的房子属于中等水平的房子了。

富裕一点的人家,不仅盖了瓦房,还在房子的周围建了漂亮的围墙,围墙里面还养着一条大狼狗,要到这样的人家去造访,还得主人出来打开围墙门。当地称围墙门为“曹门”,建有曹门的人家显得格外荣耀。

穷点的人家,建了泥巴墙的就用杉树皮盖屋顶,杉树皮可以就地取材,不需要花钱买。最穷的人家,就只能用树枝做墙,用茅草盖屋顶,灶屋里的锅子甚至只有半边。

我公唧从小生活在贫困之家,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老人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意愿并不强烈。每每想到这些最穷的人家的时候,他老人家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富有,很容易满足。

我们祖屋所在的这个半山腰,有一条一人宽的山间道路,曲曲折折在山间盘旋,绵延四五公里。一路上有十一条小溪依山而下,随处可以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

西边的牛角垅队,在半山腰这条羊肠小道之上也建了五六栋泥巴墙的房子,房子的排列分成两个方向,一条左边一条通向我外婆家和我大姑爷家,另一条则通向如今的黄龙山庄那边,犹如一条黄牛长出了两个角,所以他们形象的称这个地方为牛角垅。如果从整个半山腰视为一条长龙的话,牛角垅这个地方又像是这条龙昂着起的头颅。东边新开坡只住着一户人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泥巴墙的记忆 最新章节第三章 泥巴墙新屋,网址:http://www.77gp.net/320/320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