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单九章,高谈阔论(1/2)

作品:《定国

李道明查抄了林府的许多家产,还有地契房屋,请了旨意就地发卖

因听济老说起武陵大,正是苏三的倡议,便做主把林府给贱卖了

便是贱卖,那一千几百两的银子,只怕也买不到这偌大的林府可是李道明在武陵府那是灸手可热的人物,谁不捧着他一点,托着他一点

他一句话,也许就摘了人头上的乌纱;一句话,也许就把人抬上了高位这武陵府里的官员,哪个不巴结?

这其中最巴结李道明的,便是何应

在这次林海录事件中何应一直是死心蹋地的给吴王卖命的因此,吴王那边已经在保举何应来做这个府尹

皇上那里却没有最终定论,似乎有些犹豫在最近一本回给李道明奏折的朱批上,问他武陵府的官员有谁可以勘用?还是需从外省调派大员?

这样的朱批,一来显示出皇上对李道明的信重;二来,也表示李道明的一句话,也许就决定着何应能否顺利出任武陵府府尹

只需要李道明在下一次奏折中,为何应美言几句,那何应出任府尹,基本上是铁定的事实

何应因此必须要力挺李道明而李道明想把武陵大办起来的事情,就是一个机会

他所在的提举常平司,就管着政的大权他大手一挥,便从司库里拔出五万两,助武陵大买下了林府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无非是把提举司库里的钱,变成了府库里的钱而已,只要他当上了府尹,那还是他的钱

李道明对何应这个举动,当然是认可的他心里自有一杆称,既然吴王已属意何应,那自己不妨做个顺手推舟的人情,已经得罪了太子爷,没有必要再去得罪一个吴王,就算何应不这么巴结他,他也要是为何应说几句好话的

何应这边有了举动,那些大小官员们当然也是闻而动,这个捐钱,那个捐物,还有人帮着规划,翻林府一个‘武陵大’竟然在几天之间,变得火火、有模有样

宋平在说起这些的时候,总觉得有些难以相信,就好像是做梦一般

苏三却对这些淡然处之,他关心的是‘武陵大’将来的发展既然是院,那就要以‘’为主事实上,这样弄得满城皆知,反而不利于院的宁静他也担心宋平等人志得意满,从此自大起来这得来的容易,败下去也快,他不得不提醒他们几句

宋平几个人过来的时候,确实有些心猿意马苏三当头棒喝了几句,把这些表象一一剥去,大家才发现,现在的院还只是个空架子,许多真正意义上的事情,还没有去做因此,一个个都静下心来,与苏三讨论接下去要做的事情

苏三也很是动了一番脑筋,主要就院规院训,还有办的宗旨,进入的准则之类做了具体的规范又建议成立院的董事会,一切院的重大改策,都要在这个会上讨论表决通过

这些东西都是东西,让宋平等人消化掉,就花了不少时间,再让他们从理解到坚决执行,苏三是费了不少唇舌

好在宋平等人这几天已经被苏三这一套一套的理论给震得死死的,对苏三说的话,那不仅是全盘接受,而且是一字不落地吞了下去

苏三道:“因为是大,大家都可以来以后就逃不过一个‘公’字虽然你们是第一批为大做出贡献的人,但是你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你们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也许五年,十年后,你们就要离开大你们离开后,大却不能倒,所以就要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只要这个机制在,我们这个武陵大就不会倒,就可以不断地造福穷困的子”

苏三又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士子们有好的条件,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因此他们往往站在比普通人,要高一层的位置上打破这种局面,就要重视教育今天我们在武陵办了大,明天我们就可以去金陵办大,然后各个城镇都可以办这种大只要穷人的子弟都可以读上书,那大家的起跑线就差不多扯平了”

苏三还说:“财务是大,生存的根本因为是义,所以穷生是不用交钱的但大办出名了,富人家的子弟也想来大进,怎么办?好办,交钱交比其他地方多的钱,这个钱不叫费,叫赞助费交了钱的生,并没有什么特权,吃要一样,住要一样,不许带书僮丫头之类的,要与伙伴们同吃同住,同苦同乐”

苏三最后说:“穷人的孩子,很懂吃苦但做问,不是死读书,要活活用人情炼达即章,一味地作问,不管世情,不人情,便是做出了一些问,也根基不稳自强是好事,太强了,则易折,因此也要厚德我看武陵大的院训就叫: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了”

宋平等人,每次从苏三那里回来,都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就好像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一些

自己在私底下踅摸了半天,一点头绪都没有的问题,到了苏三那里,几句话的功夫,就总能让人顿悟同样的感觉也出现在身边这些朋友们的心里

他们在一起说起苏三的时候,最后终要把他归结成二个字,那就是:奇才

不过他们眼中的奇才,现在只对玉儿做的吃食稍稍感兴趣除此之外,他对其的事情,一概不感兴趣

至少苏三本人以为是这样可直到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定国 最新章节第二百单九章,高谈阔论,网址:http://www.77gp.net/43/43229/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