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赵允的疑心(1/2)

作品:《定国

第二件让大家广泛议论的事情是:武陵大才子苏三,被特旨加恩,钦点为明年春闱的主考

这件事情说起来,就有些传奇的色彩有说皇上听了苏三那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句,所以一时冲动,就给苏三晋了官,加了典的也有说,苏三是擅拍马屁,皇帝听了好话,一时高兴,就冒出这么个主意的自然还有许多说法,而且这些说法之中,无一例外的都会把苏三做的那二首诗词拿出来,加以佐证

其实,这件事情,毕竟与寻常百姓家并不相干,也少了许多‘娱乐’性,事情的本身,也不够劲爆所以,传播这件事情的,多数都是子,包括金陵城里各家书院,以及利益相关的各色人等因此,从传播的广泛程度上看,这件事情自然不能与皇上遇刺产生的影响,相同并论

当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但凡参与传播,苏三成为明年春闱主考官这件事情的人在传播这件事情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泛泛而谈他们不仅是把这件事情,当成鲜事来聊,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一番,希望从这中件事情中,找到与自己有利或者不利的一面

因此,有窃而喜之的人;也有愤而怒之的人;还有聚众上书请愿的人别看大多数百姓不关注这事,但这事情,也闹的也不小

只是上书请愿的人,还没在宫门口形成声势,就被翰林院院正大人秦佩松的一句话给瓦解了

秦佩松站在宫门前头,对着上百号子说道:“这就散去,万事也无;如若不然,为首者永远取消报考资格”

于是,众子便一哄散了

闹这个事的,自然是金陵府里的子他们虽然不满苏三做了主考,但他们是金陵的本地人,他们最知道这位院正大人,是绝对是说得出来,便做得出来的不散,那就只有吃亏

其实秦佩松出这个头,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对皇上这么轻率地把主考一职,委给一个子,也是很不满的不过他好歹是个院正,是朝廷的官员,子闹事,就算子完全有理,那也是他的责任因此,他就是再不满,也不能纵容子们这样啸聚

再说了,既然是皇帝的意思,又是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宣布了的没有特别重大的事情,断不可能因为子们闹一闹,便会撤了苏三的差子们不明白这些,他却明白皇帝虽倦于政事,但这点专独的心思,还是会有的,毕竟是人都是有脾气不管是谁做了皇帝,就算已经明白自己做错了事情,只怕都会硬着头皮顶下去

秦佩松知道,事情闹大了,也没有结果,反而要牵连自己,因此不如快刀斩乱麻,绝了这帮闹事才子们的心思

关于这两件事情产生的后续影响,其实都是后话过不了多久,皇帝遇刺的事情,人们也会失去鲜感,然后慢慢淡忘而考官事情的影响,却一直要到春闱过后,才会慢慢地消失不管会影响多久,最终还都是要慢慢被人淡忘的

倒是吴王听说皇上放了苏一,意外之余,也是好生疑惑了一晚他既想不清楚,皇上为什么会这么做也想不出,这件事情,对他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王苞说是坏事因为苏一很可能背叛了吴王

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赵允越想越觉得可能只有苏一与太子那边达成了什么协议,吴台铭才有可能放过苏一而这协议自然是建立在出卖自己的基础之上的吴台铭手里有那该死的封信,现在又有了一个苏一,说不定,就可以置自己于死地

杜如悔却说是好事因为吴王可以不用除掉苏一,而使其他跟随吴王的人,心寒

从这方面来想也确实是一件好事苏一不死,跟着吴王的人,只会以为是吴王保全了苏一而且杜如悔提出:苏一断没有可能背叛吴王因为,苏一是吴王的心腹,就算是靠到太子那边,太子就敢信了他?反反复复的小人之心,谁敢信用?苏一不会傻到投靠太子

赵允觉得杜如悔说的也很有道理

杜如悔又道:“王爷不用烦这个,若想确认,一问便知”

于是赵允,第二天就派了王苞到了苏府,与苏一密谈良久王苞回来后,便换了说法

苏一的话很简单皇上想抓想放,并不是太子能左右的事情,因此自己获释与太子何干?这不过是皇上冷静之后,不想看到吴王与太子,针锋相对所做的无奈之举

赵允听了王苞回了苏一这话,顿时放下心来应该事实就是如此的

接天阁上,王苞又抽出一封密信交给赵允道:“这是苏大人亲笔书写,交给在下的”

赵允抽出信,朝上头看去脸上微微讶异,继而一笑道:“好,这个苏一果然是有保命的法子”说罢把信交给王苞和杜如悔

王苞之前并没有读过这信,只见信中极短地写着两句话,却是:杀胡时尘,并请准苏一外任成都府

王苞看了并没有说话,而是把信交给了杜如悔杜如悔参看了半天,想了又想,也没有说话

赵允笑道:“怎么样?苏一不愧是本王亲手提拔起来的干吏这只怕是他唯一可以保命的法子了你们俩觉着呢?”

王苞不肯先说话,杜如悔却略有疑问地道:“只怕吴台铭,不会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定国 最新章节第57章,赵允的疑心,网址:http://www.77gp.net/43/43229/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