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突如其来(1/2)
作品:《定国》这些情况,远在金陵的苏三自然也是清楚的
苏一每隔几天便会写来一封家书,信中对府内的情形多有介绍苏一倒是用密语无限感慨说:若不是苏三当日让他做出暗投太子党的举措,只怕成都府的治理,绝然不会有这么快的成效
苏一的信中很是佩服了苏三一番这些苏三也只是笑笑罢了
这些虽然都在自己的算计之中,但苏一能这么快地掌控局势,自然与他多年为官的经验有关
如今成都府虽然太子党人与二皇子党人都处于驯服状态,但留着他们终将还是个隐患将来血洗成都府,只怕也是一个必然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转眼进入了五月
不等武科举举行,突如其来的传来一个消息,让原本一派祥和的朝廷,顿时乌天敝日,惶恐不安至极
京人即将南下
消息是从原人那里传过来的,而且用了极为正式的照会照会全部内容为:一,原国与‘溪下’国,已经达成同盟;二,京人处于三面受敌之状态;三,京人势必将有动作;四,敦请封朝积极战备,以应付即将到来的突变
表面上只是猜测即将会有战事到来,但原人在私下里透露了一些为重要的信息那便是京人已经在南边集结了大量的军队,估计是要在短时间内,全力攻占封国
这个信息传到赵普的耳朵里后,顿时是大惊失色
赵普弄不明白,原封两国联盟是原人占了主导;原溪两国连盟也是原人占了主导至始至终是原人想对付京人,为什么京人会在南边集结,为什么京人要与封人过不去?而不是去打原国?
这个问题,也就只有赵普想不明白
站在京人的立场上来说,封国绝对是个软柿子只要打败了封国,溪下这根墙头草,就不会那么死心蹋地绑在原人的战车上局势才会朝向京人有利的一面发展
对于京人而言,对付封人,比对付原人,要容易的多,这便是问题的关键
赵普想不通这些的原因在于,他并不想承认自己是只软柿子
在赵普的眼里,如今的封朝,国强民盛兵力已达五十万之巨,国库充盈,百姓富足就算京人再强,难道还能一口气把封人全部吃掉?
京人要留够防守北边原人的军队,还要防止溪下人趁机偷袭能抽出的最多兵力就只有十万以十万对五十万,还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攻破封都
怎么看,都像是天方夜谈
所以赵普雄心勃勃,大手一挥,军队准备集结的圣旨,便传到了枢密院赵普准备倾全国之力,与京人为之一战
当然赵普这个举措,只是在群臣的吹捧之中,堆起来的信心赵普也远远不了解,他心中所谓的五十万大军,其实只是存在于军书上的
拥有二十万兵力的左右护卫军,早已形同虚设除了挂了两军的名头,真正能拉出来的兵力,加起来不过是五万人到顶
后卫军,倒是满兵满员的十万人编制,可是吃空晌并不是本朝才有的惯例,真正在军营里扛枪训练的大头兵,不过八万人到顶,这里头还不算老弱压着指头算,可战之兵,六万人最多若不是张合军军纪严明,只怕这个人数,还要往下压
禁军十万人,人数上是够的,但是赵普再雄心壮志,只怕是不会动用这保命的本钱其实这本钱,也不是很雄壮,许多兵士,只是银枪烂蜡,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唯一算得上可战的,就只有前卫军了
前卫军由蒋经原统帅,一直是顶在了最前线虽然京人并没有大规模进犯的举动,但小的磨擦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保持战斗力,蒋经原的十万军力保持的相对而言,算是最完整的当然,朝廷给前卫军的军费也是最高的饶是如此,十万满编制的前卫军,可战之兵,也不过八万多人
除去禁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余万人数上便打了个对折虽然战令一下,吃空额的兵源都要陆续补充进去,但能凑出三十万人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兵是要除去的,老弱也是要除去的,真正能拿起武器便可以打仗的人,全部加在一起,绝不会过十五万人
以十五万人,对京人实打实的十万人
京人自然是信心满满
虽然军队集结的圣旨,在赵普的头脑一热之下已经明发但随后的形势,却突然缓了下来
京人在封国的使臣紧急照会封国礼部大臣时声称,京人绝无南下的意图,请封朝的皇帝陛下千万不要误会所谓的集结,只不过是正常的军队南北换防而已于战事无关
朝廷里面的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圣旨已发,枢密院里的一帮大老爷们,也趁机鼓骚起来请皇上对京国前线增兵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在他们看来,第一,原人的提醒不能不重视;第二,京人就算是真换防,但事实是京人在南边已经是布置了重兵
京人可以换防,封人也可以换防
吴台铭是支持枢密院看法的,在他看来,京人就算没有歹心,也是有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定国 最新章节第259章,突如其来,网址:http://www.77gp.net/43/43229/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