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3/4)

作品:《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无足玉龟。即便有少量真正的玉龟,在制作上,也无法达到精致的程度。

眼界的低下,精神的平庸,应该是大汶口文化的主人们,和共工氏部族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政治舞台乃至于文化传承中,消失的原因。

只是,他们居于东方,与强者相距遥远,共工氏部族在他们的前面,替他们挡了一阵,所以,才使得他们,比共工氏部族,要多苟活了一段时间。

当我与她在网上说到这里时,我自己也不清楚我说明白了没有,更不知道她听明白没有。在等待她大约十来分钟后,她突然冒出一句:“哇,你是大学教授吧,搞历史的?好有知识哟。”

我赶快否认,我只是的人。我当然不能说,对于五行观念的演变,对于占卜的历史脉络,是我的专业。

“按你这说法,山东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海上一个是来自中原。除了山东半岛,那来自海上,是不是指来自日本呢?”

这可是个大问题,涉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我不得对严肃地对她说到:“绝不是日本,因为没考古证据支持。”

我说出了多种可能,而六千年前,山东半岛发生的地震和离岛现象,或许也有线索。我给她举了与山海经有关的考古例子。

山海经说,在山东以东的大海边,有一种方脸人,脸是菱形,从图形来说,似乎是一个旋转45度的方形。反正,山海经成书年代太早,根据的也是传说和神话,大家也不放在心上,毕竟,方脸的人,方脸的动物,都没见过。

但是,最近在山东海边的小岛上,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壁画,那上面画了好多个菱形的脸,神奇不神奇?在古代壁画中,写实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也许,真有这种人的存在,他们才画得出来。

所以,我给了她一句加粗的字:你以为的,并不一定是对的。

这句话也许伤了她的自尊,她沉默了好久,我都以为她要下线了,我也无所谓,反正又不认识。但伤害一个人的自尊,确实是我少年气盛做的坏事。

谁知道,滴滴声音响起,她居然回复了。“是的,我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我耐心地听她讲故事。并且在故事中,与她共同分享了思维过程。

她每天坐地铁上下班。上班的时候还好,下班就很崩溃了。每天从起点站出发,车停到中间的换乘站时,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乌央乌央全是人,许多站得靠前的人勉强才能挤上车来,在门口被挤得像一张照片,用新闻里的话说“挤得一点尊严都没有”那些排在后面的人可能要等两三趟车才能挤上来。

有一次,车停在换乘站的时候,透过车窗看了下外面,车门口满满当当挤满了人,而对面反方向开的车门口,只站着寥寥几个人。

为什么那些站在后面等车的人,不到对面上车,往前坐一站,避开换乘站这人最多的一站?

这样既不耽误上车时间,还能在车上占个好一点的位置,不至于在门口挤作一团。找一天下班点,她专门从换乘站挤下车,到对面去坐了反方向的地铁,然后在前一站重新上了车。

等车再到换乘站的时候,她看了下时间,一共也就花了几分钟。她刚才从这儿下车时,看到的那些排在后面的人,依然还没有挤上车。

所以,你以为我是想说“很多人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不懂得去打破常规思考”吗?

然而并不完全是。打破思维定式,这是我们这些年里最喜欢谈论的“思维鸡汤”了。

确实,生活中我们听到的许多道理,其实都是“有道理的废话”,比如会分享的人才快乐、微笑的人运气一般都比较好……很少有人在听到这些道理时,能跳出这这些定式来思考。

又比如在刚才说的坐地铁,如果你询问一个常在换乘站上车的人,他可能告诉你一些关于在换乘站上车的道理,比如如何抢位置,如何挤上车,如何避免被下车的人的挤出来。“要努力,要把握好时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要坚信总有一趟车能让你挤上去”这是她总结的“换乘站乘车方法”。

这样的道理就属于“思维定式”类的道理,绝大部分人听了等于没听,懂了等于没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去想,其实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往前倒着坐一站,从人少的站上车。

就像某个故事里说的那样:有台很昂贵的机器,其中一个零件总是出毛病,用了很多办法都只能管一时,过段时间总是又坏了。后来有人提议:是不是可以去掉那个零件?等去掉后发现,那真的是个多余的零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能醍醐灌顶、打破你常规思维的道理。

然而,我又多想了一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最新章节第四百一十七章 山东国字脸,网址:http://www.77gp.net/54/54100/423.html